龍紋從Z初產生,不斷變化,到漢代基本定型:巨首、大口、大眼、利齒、蛇身、有爪。清代龍紋的主要特征是:龍頭飽滿寬闊,且多處有隆起,形象拙重蒼老。頭上雙角,毛發濃密,向腦后紛披,巨顎,顎下鬚作髭狀,鼻部多為如意頭形,或如獅鼻,蛇身,鱗紋,四只巨爪(乾隆朝宮中龍為五爪),爪尖利張揚。這是Z常見的一種龍的形象辦公桌。
這種龍的形象辦公桌作為家具上的紋飾主要有以下幾種變化:
1.正龍:龍頭為正面,龍身盤繞成一團。
2.升龍和降龍:龍頭側臉向上,龍身及尾在下稱升龍,反之稱降龍。
3.行龍:龍頭前裝火珠,身尾隨后,四爪作行走狀,亦稱趕珠龍。
4.戲水龍:龍身盤曲不規則,并伴有海水。
5.穿云龍:龍身伴有云紋。
6.“蒼龍教子”圖:龍身盤曲纏繞,有一老龍在上,一或二小龍在下,寓意“教子升天”。
7.戲珠龍:中間一火龍,二龍相對嬉戲,有云紋為飾,亦稱“二龍戲珠”。
此外還有一些由原始的龍演繹的神獸形象的紋飾,亦屬于龍紋一類:
1.夔龍:傳說黃帝時諸侯于東海流山得奇獸,其狀如牛,蒼色無角,一是能走,出入水即風雨,目光如日月,聲如雷,名曰“夔”。黃帝殺之,取皮為鼓,聲聞五百里。古代青銅器上多用這一紋飾,后世主要仿自銅器。
2.螭:無角的龍。神話傳說中為水神,一曰雌龍,一曰龍子,又名蛟龍,亦名蛟螭,若龍而黃。
3.虬龍:亦作虯,或為無角的龍,或為有角的小龍。